烟囱钛钢复合板内筒主要施工流程与操作方法
发布日期:2025-9-30 7:44:21 人气:0 栏目:公司新闻
下料切割:根据设计图纸的尺寸要求,使用等离子切割机对钛钢复合板进行下料切割。切割前,需在复合板表面划出清晰的切割线,并做好标记。切割过程中,应严格控制切割速度和切割参数,确保切口平整、光滑,无毛刺、挂渣等缺陷。切割完成后,对切口进行打磨处理,去除氧化皮和表面杂质。
卷制成型:将切割好的钛钢复合板坯料采用卷板机进行卷制成型。卷制前,需根据内筒的直径调整卷板机的辊距和压力,确保卷制后的圆弧度符合设计要求。卷制过程中,应采用多次渐进的方式进行,避免一次卷制过度导致复合板产生裂纹或变形。每卷制一段后,使用样板对圆弧度进行检查,如有偏差及时调整。
纵缝焊接:钢内筒卷制成型后,进行纵缝焊接。焊接采用氩弧焊打底、埋弧焊填充盖面的焊接工艺。焊接前,需对焊接坡口进行清理,去除坡口表面的油污、铁锈、氧化皮等杂质,并在坡口两侧涂抹防飞溅剂。焊接时,应严格按照焊接工艺评定确定的焊接参数进行操作,控制好焊接电流、电压、焊接速度和层间温度。焊接过程中,应注意观察焊缝的成形情况,及时调整焊接参数,确保焊缝表面平整、光滑,无气孔、夹渣、裂纹等缺陷。焊接完成后,对焊缝进行外观检查和无损检测,外观检查主要检查焊缝的高度、宽度、余高、咬边等尺寸是否符合要求,无损检测采用超声波探伤和射线探伤相结合的方式,检测焊缝的内部质量,确保焊缝质量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。
矫形处理:纵缝焊接完成后,由于焊接应力的作用,钢内筒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变形。此时,需对钢内筒进行矫形处理。矫形可采用机械矫形或火焰矫形的方法,机械矫形使用专用的矫形设备对变形部位进行加压矫正,火焰矫形则通过对变形部位进行局部加热,利用金属的热胀冷缩特性实现矫形。矫形过程中,应严格控制矫形力度和加热温度,避免过度矫形导致钢内筒产生新的变形或损伤钛层。矫形完成后,对钢内筒的圆度、直线度等几何尺寸进行检查,确保符合设计要求。
运输准备:钢内筒分段预制完成并经检验合格后,进行运输。运输前,需对钢内筒进行妥善的包装和固定,防止在运输过程中发生碰撞、变形或损坏。对于钛层表面,应采用专用的保护膜进行覆盖,避免运输过程中受到划伤和污染。同时,根据钢内筒的重量、尺寸和运输路线,选择合适的运输车辆和运输方案,确保运输过程的安全和稳定。
现场吊装
吊装设备选择:根据钢内筒的单节重量、安装高度和现场施工条件,选择合适的起重机械。本次吊装选用 [具体型号] 汽车吊,其额定起重量为 [X] t,最大工作半径为 [Y] m,能够满足钢内筒的吊装要求。
吊点设置:根据钢内筒的结构特点和受力情况,合理设置吊点。吊点应设置在钢内筒的加强圈或其他受力较强的部位,避免设置在钛层表面或焊缝处,防止损坏钢内筒。吊点设置数量应根据钢内筒的重量和长度确定,一般每节钢内筒设置 [2-4] 个吊点。吊点处应采用专用的吊具进行连接,吊具与钢内筒之间应设置软垫,防止划伤钢内筒表面。
吊装作业:吊装前,对起重机械、吊具、索具等进行全面的检查,确保其性能良好、安全可靠。同时,清理吊装现场的障碍物,划定吊装作业区域,设置警示标志,禁止无关人员进入吊装作业区。吊装时,由专人指挥起重机械,缓慢起吊钢内筒,当钢内筒离开地面约 [30-50] cm 时,暂停起吊,检查钢内筒的平衡情况和吊具的受力情况,如无异常,继续起吊。将钢内筒吊至安装位置上方后,缓慢下降,调整钢内筒的位置和垂直度,使其与基础或已安装好的钢内筒准确对接。对接过程中,使用全站仪和水准仪进行实时监测,确保钢内筒的安装位置和垂直度符合设计要求。当钢内筒对接到位后,及时进行临时固定,防止钢内筒发生移位或倾倒。
组对准备:钢内筒吊装到位并临时固定后,进行组对作业。组对前,需对钢内筒的端面进行清理,去除端面的油污、铁锈、氧化皮等杂质,并检查端面的平整度和垂直度。对于不平整的端面,采用打磨机进行打磨处理,确保端面符合组对要求。同时,在钢内筒的内壁和外壁设置临时支撑和调整装置,用于调整钢内筒的同轴度和间隙。
组对操作:使用千斤顶、手拉葫芦等工具,调整钢内筒的位置,使上下两节钢内筒的轴线重合,间隙均匀。组对间隙应符合设计要求,一般控制在 [2-4] mm 之间。组对过程中,使用直尺和塞尺检查钢内筒的同轴度和间隙,如有偏差及时调整。当钢内筒的组对精度符合要求后,采用点焊的方式进行固定,点焊的焊点数量和长度应根据钢内筒的直径和厚度确定,一般每道环缝点焊 [8-12] 点,每个焊点的长度为 [30-50] mm。点焊的焊接工艺应与正式焊接相同,确保点焊焊缝的质量。
环缝焊接:钢内筒组对完成并经检验合格后,进行环缝焊接。环缝焊接同样采用氩弧焊打底、埋弧焊填充盖面的焊接工艺。焊接前,对焊接坡口进行再次清理,确保坡口表面干净、整洁。焊接时,采用分段对称焊接的方法,减少焊接应力和变形。焊接顺序为先焊内壁焊缝,再焊外壁焊缝。焊接过程中,应严格控制焊接参数,确保焊缝的成形质量和内部质量。每焊完一层焊缝后,都要对焊缝进行外观检查和无损检测,及时发现并处理焊接缺陷。焊接完成后,对焊缝进行整体的外观检查和无损检测,外观检查要求焊缝表面平整、光滑,无气孔、夹渣、裂纹等缺陷;无损检测采用超声波探伤和射线探伤相结合的方式,检测比例按设计要求执行,一般为 100% 检测,确保焊缝质量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。
附件检查:钢内筒主体安装完成后,进行内筒附件的安装,如接管、法兰、人孔、支座等。安装前,对所有附件进行检查,检查附件的规格、型号、尺寸是否符合设计要求,表面是否存在缺陷,如裂纹、变形、腐蚀等。同时,检查附件的连接部位是否平整、光滑,有无毛刺、杂质等。
附件安装:根据设计图纸的要求,将附件安装到钢内筒的指定位置。安装时,应确保附件的安装位置准确,连接牢固。对于接管和法兰的安装,需保证其轴线与钢内筒的轴线垂直或平行,法兰的密封面应平整、光滑,无划痕、凹陷等缺陷。安装过程中,使用全站仪、水准仪等测量设备进行实时监测,确保附件的安装精度符合设计要求。附件安装完成后,采用焊接或螺栓连接的方式进行固定,焊接连接应符合焊接工艺要求,螺栓连接应确保螺栓拧紧力矩均匀,符合设计规定的力矩值。
密封试验:对于有密封要求的附件,如法兰、人孔等,安装完成后需进行密封试验。密封试验采用水压试验或气压试验的方式,试验压力和试验时间按设计要求执行。试验过程中,密切观察密封部位是否有渗漏现象,如有渗漏,及时查找原因并进行处理,直至密封试验合格。
表面清理:钢内筒及其附件安装完成并经检验合格后,进行防腐处理。防腐处理前,需对钢内筒的表面进行全面的清理,去除表面的油污、铁锈、氧化皮、焊渣等杂质。清理可采用机械清理(如喷砂、抛丸)或化学清理(如酸洗、钝化)的方法,对于钛层表面,应采用专用的清理方法,避免损坏钛层。清理后的表面应达到设计要求的清洁度和粗糙度,一般要求清洁度达到 Sa2.5 级以上,粗糙度达到 Ra25-50μm。
防腐涂层施工:根据设计要求,选择合适的防腐涂料对钢内筒的表面进行涂装。防腐涂料的涂装应按照涂料的施工说明书进行操作,一般采用刷涂、滚涂或喷涂的方法。涂装过程中,应控制好涂料的粘度、涂装厚度和涂装间隔时间,确保涂层均匀、致密,无漏涂、流挂、针孔等缺陷。对于钢内筒的钛层表面,一般不需要进行额外的防腐涂层施工,但需对钛层的焊接接头部位进行特殊的防腐处理,如涂抹专用的钛合金防腐涂料或进行钝化处理,以提高焊接接头部位的耐腐蚀性。
涂层检验:防腐涂层施工完成后,对涂层进行检验。检验内容包括涂层的外观质量、厚度、附着力等。外观质量检查要求涂层表面平整、光滑,无漏涂、流挂、针孔等缺陷;厚度检查采用涂层测厚仪进行测量,测量点的数量和分布按设计要求执行,确保涂层厚度符合设计规定;附着力检查采用划格法或拉开法进行,检查涂层与基体表面的结合强度,确保附着力符合设计要求。如涂层检验不合格,应及时进行修补或重新涂装,直至检验合格。